簡報教練的故事

被壓扁的大象(A flattened elephant)

elephant
網友嘗試在三門主修的課程,知識社會學、數位圖書館、知識經濟等等,交給不同
教授同一份報告,彼此在討論時,反而轉頭分析最初的問題,「知識的種類與來源
是哪些?」,他歸類成「日常生活的常識、應用科學、人文學術工作、工作所需的
專業知識(working knowledge)。」

我提出不同觀點的分類,第一種是迅速消耗的知識,例如看到外國文章段落間有不
懂的單字,在查完單字之後,不到幾小時就馬上忘記,但是有些不見得懂得字面意
義,就可以瞭解到不同英文單字的用法差異,例如I am sorry!以及apologize,儘
管中文意思同樣是抱歉,但是英文社會裡卻是用在不同的場合,而在華人世界的皮
蛋,被翻譯成英文是「一百歲的蛋(the thousand year old egg)」,如果老外沒吃
過皮蛋,恐怕也很難體會這到底是什麼?

如果未來世界,動物園大象受到保護動物的基本教義派拯救,而不會在動物園裡畜養
展示,甚至只能出現在被壓平的網頁上面,縱使虛擬實境科技日新月異,人們可以透
過電子感應手套碰觸,感受到大象粗糙的皮膚,以及可以聽到現場錄音的叫聲,儘管
電子動物園網站上,填塞了界門剛目科屬種的圖鑑,鉅細靡遺的大象資料建檔,但是
人們觀看大象的過程是跟大象生活的環境抽離斷裂的,就像是當原住民文化當被作博
物館收藏品看待時,只是殘酷預言了該種族文化的滅絕。

至於最適合觀看大象的方法是什麼,我並不曉得。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