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g 時代教會我檢視資訊品質的方式

被壓扁的大象(A flattened elephant)

elephant
網友嘗試在三門主修的課程,知識社會學、數位圖書館、知識經濟等等,交給不同
教授同一份報告,彼此在討論時,反而轉頭分析最初的問題,「知識的種類與來源
是哪些?」,他歸類成「日常生活的常識、應用科學、人文學術工作、工作所需的
專業知識(working knowledge)。」

我提出不同觀點的分類,第一種是迅速消耗的知識,例如看到外國文章段落間有不
懂的單字,在查完單字之後,不到幾小時就馬上忘記,但是有些不見得懂得字面意
義,就可以瞭解到不同英文單字的用法差異,例如I am sorry!以及apologize,儘
管中文意思同樣是抱歉,但是英文社會裡卻是用在不同的場合,而在華人世界的皮
蛋,被翻譯成英文是「一百歲的蛋(the thousand year old egg)」,如果老外沒吃
過皮蛋,恐怕也很難體會這到底是什麼?

如果未來世界,動物園大象受到保護動物的基本教義派拯救,而不會在動物園裡畜養
展示,甚至只能出現在被壓平的網頁上面,縱使虛擬實境科技日新月異,人們可以透
過電子感應手套碰觸,感受到大象粗糙的皮膚,以及可以聽到現場錄音的叫聲,儘管
電子動物園網站上,填塞了界門剛目科屬種的圖鑑,鉅細靡遺的大象資料建檔,但是
人們觀看大象的過程是跟大象生活的環境抽離斷裂的,就像是當原住民文化當被作博
物館收藏品看待時,只是殘酷預言了該種族文化的滅絕。

至於最適合觀看大象的方法是什麼,我並不曉得。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