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取得連結
- 以電子郵件傳送
- 其他應用程式
Wikipedia 創辦人Jimmy Wales 在4月7日 Wikipedia and Free Culture 演講 (主辦單位宣傳網頁)中說明品質管理機制(quality control)之前,提到餐廳的例子:
餐廳用餐安全
在餐廳點餐,侍者送上了牛排叉,但又為了避免顧客之間拿著叉子互相砍殺,所以餐廳設計成鐵籠子隔間,讓顧客可以放心用餐。
然而...沒有一個餐廳會設計成這樣!但許多社交性軟體(social software)卻會有這樣的設計侷限。
然而...沒有一個餐廳會設計成這樣!但許多社交性軟體(social software)卻會有這樣的設計侷限。
相對於缺乏對於使用者的信任、未適度與彈性地下放權利等軟體的設計,在Wiki概念下有了突破。使用者除了單方向的閱讀,同時有了權利可以讀與寫。
即時的同儕評論(realtime peer review)
然而如何確保自由編輯的品質? Jimmy提到透過即時的同儕評論:
社群透過最近更新的頁面清單(recent changes)、頁面內容的不同版本比較、監看頁面清單(watch list),及線上聊天室(IRC Channels)監督內容品質。
4月8日在OSDC的演講裡,與會者hlb詢問到「如何確保5年後或10年後, Wikipedia內容的正確性?」Jimmy以甘乃迪條目的風波為例,「當問題發生(expose)時,社群可以很快做修改。另外,由社群組成品質管理小組重新檢視內容正確性與進行評選,來提昇內容品質。」
Wikipedia未來技術發展方向(Roadmap)
Jimmy提及Wikipedia未來技術發展方向(Roadmap, 註),其中與內容品質相關的是「文章破壞行為防治機制」(Heuristics for vandalism):
由於使用者破壞文章的行為可跡可循、或者文章邏輯錯誤(例如A是B, 但B不是A)等情形,可以透過程式判斷,通知管理者義工群來協助處理。
前一天有位與談者提到透過Google找不到的資料,也許不是事實。我的想法是,除了社群與程式協助判斷之外,使用者編寫內容時,應詳細標註資料的參考出處(reference),例如Yahoo知識+ 使用者回答問題時,需要說明參考資料。另外,學術社群的論文撰寫,也常被要求須說明文獻出處(citations)。Wikipedia的內容撰寫者,若能說明清楚這一點,除了消極地提供其他社群成員,驗證資料的正確性與排除著作權疑慮,也可以積極提供其他使用者擴展內容的可能。
自由軟體(free software)與開放內容(open content)的差異
與會的聽眾提到「自由軟體發生問題時,使用者會透過bugzilla提交bug,然後開發者提交修改程式碼(patch),再經過社群驗證之後,才會正式釋出。而不像wikipedia,當使用者發現"錯誤"時,馬上可以進行內容的修改。」 Jimmy回應說:
Wikipedia將來計劃建置兩個版本的內容,一個是穩定版(stable),另一個是目前每天呈現變化萬千樣貌的版本。
後話
相對於既有百科全書發展的步調遲緩,Wikipedia展現社群的活力和世界不同文化的多樣風貌。隨著內容的增加,內容的品質議題也受到更多的關注,然而在一旁觀察的你我,除了享受wikipedia的服務之外,何妨不一同參與文件的編寫,進而形塑Wikipedia。
註: Wikipedia未來技術發展方向(Roadmap): (1)Wyswyg(Wikiwyg), (2) Client-API, (3) Ajax, (4)Multi-tier architecture(DB layer OK, UI and domain layer interwined), (5)Heuristics for vandalism, (6)WAP/wireless 。以上現場抄錄自Jimmy簡報。
Update 20060409 ::
* Wikipedia創始人訪台座談會後感及podcast釋出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