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取得連結
- 以電子郵件傳送
- 其他應用程式
維基人在維基百科的習性,在職場文化會產生怎樣小彆扭。曾在 2012 年台灣維基人春聚分享相同主題,更新內容在台灣維基媒體協會十週年研討會閃電講分享。以下是五分鐘閃電講的內容,以及來不及講的內容。
#1 很想動手編輯
看到文章內容有錯字時,會忍不住想要編輯,是維基中毒症狀 [1] 之一 。有次遇到某系所網頁的英文系所名稱有錯字,寫信到系辦信箱,系辦也有回應意味著對方有收到訊息。但是過一個月後,錯字仍然存在。
在維基百科上編輯與儲存,不過是幾分鐘的事。但是傳統企業或機構卻需要更久時間更新內容。我可以理解在階層組織內,需要層層把關,也許緩慢但是將責任逐層分攤。
#2 早釋出、常釋出
習慣了持續更新內容的節奏,在維基百科有多雙眼睛把關內容品質。但職場通常只有你或少數熱心的同事會關注這件事,如果同時給老闆多個版本的文件,老闆會回一句「只給我一版確定的」。因此需要調整個人思考與寫作方式,在時間與資源有限狀況下,及時交付一版穩定版本。現行許多思考框架,例如「相互獨立、完全窮盡」分析法 [2] ( MECE, 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 ) 等等可以協助思考內容架構的完整。
#3 滿天飛的文件版本
維基百科頁面歷史 [3] 的版本機制,確保目前修改的是最新版本。但是部分職場環境仍然採用 email 寄檔案的方式。就有可能發生老闆或同事修改到舊文件的慘劇,需要手動比較或透過工具 [4] 比較不同文件版本的內容變動,合併成新版本。
團隊除了事先約定檔案命名規則、雲端檔案同步、雲端文件偕作編輯之外,軟體開發的版本管理 [5] GIT 都是可行方案。
#4 資訊的正確性
相對於個人媒體 (We Media),維基寫作較不著重「作者權」 (Authorship)、不強調創作人人格以及創意展現。引用維基百科條目時作者名稱標記「维基百科编者」[6]、或英文版維基百科的「維基百科貢獻者」 (Wikipedia contributors) [7],認同「人人可編輯的自由百科全書」[8] 的編輯理念,很難想像故意傳遞錯誤的資訊 。
然而商業邏輯下,聽聞補習班的講義會故意印錯誤的內容,上課時再口頭修正。地圖公司會故意提供錯誤的圖資,如果其他公司抄襲,就會掉入著作權陷阱。
#5 資訊傳達
在「Comparison of text editors」[9] 條目可以看到很長、非常長的表格。探究問題原因需要全面,但是職場提供解決方案則需要讓對方容易理解與快速執行。著重溝通而非單純堆砌資料。
表達方式考量使用者的資訊能力差異以及當下使用者的需要,跟據專業判斷給予適合的資訊。當客戶或老闆問問題時,回答「這個問題很複雜有很多可能,以下三千字略」過多資訊反而造成客戶選擇負擔。直接提供解決方案、將複雜原因梳理成可執行的解決步驟、先提供快速方案,再與客戶共同偕作等等方式。不只是如何解問題,並嘗試了解為什麼問這個問題,進而增加自身專業深度與影響力。
#6 大家都可動手編輯
當公司要求「為了促進同仁間的經驗交流, 要求網管架設類似維基百科的網站,公告要求大家多使用知識管理平台」。知識管理平台常會面臨乏人問津的狀況,即便已經降低編輯障礙的維基百科或圍紀軟體,也需處理大部分人只是閱讀,很少人參與編輯的狀態 [10]。
Wikimedia Taiwan 十週年研討會 Unconference 熱烈地討論到新人引導、培訓營隊、認證徽章等方式鼓勵新人參與編輯。公司內的知識管理平台或維基百科也同樣需要引導設計,改變其他人原本不習慣分享的行為。
#7 資訊的流動
個人層面:願意將資訊公開,可以練習思考 [11] 和增加知識領域的了解。
學校層面:十週年研討會聽到老師們分享維基百科教育專案 [12],顯示符合社群規範與維基寫作守則的學生條目,反而增加學生學習動機與內容品質。
傳統商業公司透過資訊不對稱 [13] 獲利,然而透過開源授權的 Linux 作業系統、機器學習 TensorFlow 開放原始碼等案例 [14],建立不同商業模式的典範。
相關資料
圖片來源: Giulia Forsythe
#1 很想動手編輯
看到文章內容有錯字時,會忍不住想要編輯,是維基中毒症狀 [1] 之一 。有次遇到某系所網頁的英文系所名稱有錯字,寫信到系辦信箱,系辦也有回應意味著對方有收到訊息。但是過一個月後,錯字仍然存在。
在維基百科上編輯與儲存,不過是幾分鐘的事。但是傳統企業或機構卻需要更久時間更新內容。我可以理解在階層組織內,需要層層把關,也許緩慢但是將責任逐層分攤。
#2 早釋出、常釋出
習慣了持續更新內容的節奏,在維基百科有多雙眼睛把關內容品質。但職場通常只有你或少數熱心的同事會關注這件事,如果同時給老闆多個版本的文件,老闆會回一句「只給我一版確定的」。因此需要調整個人思考與寫作方式,在時間與資源有限狀況下,及時交付一版穩定版本。現行許多思考框架,例如「相互獨立、完全窮盡」分析法 [2] ( MECE, 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 ) 等等可以協助思考內容架構的完整。
#3 滿天飛的文件版本
維基百科頁面歷史 [3] 的版本機制,確保目前修改的是最新版本。但是部分職場環境仍然採用 email 寄檔案的方式。就有可能發生老闆或同事修改到舊文件的慘劇,需要手動比較或透過工具 [4] 比較不同文件版本的內容變動,合併成新版本。
團隊除了事先約定檔案命名規則、雲端檔案同步、雲端文件偕作編輯之外,軟體開發的版本管理 [5] GIT 都是可行方案。
#4 資訊的正確性
相對於個人媒體 (We Media),維基寫作較不著重「作者權」 (Authorship)、不強調創作人人格以及創意展現。引用維基百科條目時作者名稱標記「维基百科编者」[6]、或英文版維基百科的「維基百科貢獻者」 (Wikipedia contributors) [7],認同「人人可編輯的自由百科全書」[8] 的編輯理念,很難想像故意傳遞錯誤的資訊 。
然而商業邏輯下,聽聞補習班的講義會故意印錯誤的內容,上課時再口頭修正。地圖公司會故意提供錯誤的圖資,如果其他公司抄襲,就會掉入著作權陷阱。
#5 資訊傳達
在「Comparison of text editors」[9] 條目可以看到很長、非常長的表格。探究問題原因需要全面,但是職場提供解決方案則需要讓對方容易理解與快速執行。著重溝通而非單純堆砌資料。
表達方式考量使用者的資訊能力差異以及當下使用者的需要,跟據專業判斷給予適合的資訊。當客戶或老闆問問題時,回答「這個問題很複雜有很多可能,以下三千字略」過多資訊反而造成客戶選擇負擔。直接提供解決方案、將複雜原因梳理成可執行的解決步驟、先提供快速方案,再與客戶共同偕作等等方式。不只是如何解問題,並嘗試了解為什麼問這個問題,進而增加自身專業深度與影響力。
#6 大家都可動手編輯
當公司要求「為了促進同仁間的經驗交流, 要求網管架設類似維基百科的網站,公告要求大家多使用知識管理平台」。知識管理平台常會面臨乏人問津的狀況,即便已經降低編輯障礙的維基百科或圍紀軟體,也需處理大部分人只是閱讀,很少人參與編輯的狀態 [10]。
Wikimedia Taiwan 十週年研討會 Unconference 熱烈地討論到新人引導、培訓營隊、認證徽章等方式鼓勵新人參與編輯。公司內的知識管理平台或維基百科也同樣需要引導設計,改變其他人原本不習慣分享的行為。
#7 資訊的流動
個人層面:願意將資訊公開,可以練習思考 [11] 和增加知識領域的了解。
學校層面:十週年研討會聽到老師們分享維基百科教育專案 [12],顯示符合社群規範與維基寫作守則的學生條目,反而增加學生學習動機與內容品質。
傳統商業公司透過資訊不對稱 [13] 獲利,然而透過開源授權的 Linux 作業系統、機器學習 TensorFlow 開放原始碼等案例 [14],建立不同商業模式的典範。
相關資料
- 維基百科:維基中毒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 MECE分析法 - MBA智库百科
- 使用說明:頁面歷史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 Text diff tools - LemonWiki共筆
- 軟體版本號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 引用条目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 Cite This Page - Wikipedia
- 自由內容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 Comparison of text editors - Wikipedia
- Wiki Status - LemonWiki共筆
- 我為什麼鼓勵工程師寫部落格?|數位時代
- 維基百科:臺灣教育專案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 資訊不對稱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 臺灣開源軟體協作工坊 --> 林誠夏: 開源軟體法制授權與供應鏈協作 (直接下載簡報)
- 取得連結
- 以電子郵件傳送
- 其他應用程式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