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式 AI 對教學現場影響的討論

「國文教學創新工作坊」問答時間,老師們很熱烈地討論生成式 AI 對於教學現場的影響。學生使用 AI 完成作業可能已經非常普遍,促使教育工作者重新思考評量方式和教學策略。何時引入 AI 教學也引發熱議,有人擔心扼殺創造力;也有認為應及早開始。在 AI 數位化的時代,如何平衡基礎能力培養與新技術應用,很值得更多專家一起探索。

Photo by Artsy Crafty on StockSnap

主題 1:當學生使用 AI 完成作業

儘管有可以偵測 AI 寫的文章的服務,除了抓到學生用 AI 交作業,「AI時代其實是一個人機共作的時代」。台灣師範大學「生成式AI之學習應用及參考指引」與台灣大學「生成式AI工具之教學因應措施」建議能「清楚地和學生溝通 AI 生成工具的使用方法和限制」,作業與 AI 協作能需要能夠提供學生自身的專業觀點,最後能在成果適當標註哪一部份來自 AI。

除了直接比較在 AI 幫助下誰寫得更好,我們更應該思考的是,在這個時代中,我們應該設計什麼樣的題目?」如果學生們都使用現代最聰明的大型語言模型,來回答同樣的作業問題。老師們要如何評量這份學生與 AI 協作的成果?從最初的問題拆解、提示設計、學生可不可以指出 AI 生成的錯誤內容、學生自身專業的貢獻程度、AI 彙整的資料來源可信度 (source credibility) 等都是評量可以切入的層面。

舉極端的例子,當學生不動腦直接叫 AI 生成答案,也不編輯修改。求職時老闆會質疑:「今天我請工讀生也可以無腦做同樣的事情,為什麼我要花更多錢請你?」即使 AI 可以即時生成內容,學科領域的專業訓練不代表就可以省略跳過。單純依賴 AI 反而影響未來就業競爭力。

主題 2:在教學中引入 AI 的適當年齡

「我們應該在孩子幾歲時開始教他們這件事比較合適?如果只是三、四年級的小學生,這麼小的年紀就教他們使用 AI 製作繪本,會不會扼殺了他們自我創作的能力?」

討論中使用了「還不會走就會飛」這個比喻,表達了對孩子是否應該在掌握基本技能 (行走) 後,再學習使用 AI 工具 (飛行) 的擔憂。也有與會的老師指出「從網路時代開始,我們就一直在教導各個年齡段的人如何使用新技術,這是一個持續的過程。」

讓我想到「破解APP世代:哈佛創新教育團隊全面解讀數位青少年的挑戰與機會」也有類似討論。繪圖 APP 提供有限的顏色或圖案選擇與限制成果格式,反而造成「APP 依賴」,而非原本以為透過 APP 讓學童發揮想像力。但繪圖 APP 經良好設計,可以達到「APP 賦能」。同樣地 AI 可以賦能,讓人們「資訊偶遇」探索更多創意,還是缺少學生輸入自己的想法、轉譯,反而創作出一眼看出來就是 AI 生的圖。

主題 3:AI工具的使用入門和資源推薦

ExplainThis 網站整理了「ChatGPT 指令大全」對不熟悉如何下指令的新手可以很快入門。

另外我個人也推薦兩個臉書社團:ChatGPT 生活運用ChatGPT x AI 融入教學,可以觀摩其他人的提示與應用案例。

小結

在 AI 數位化的時代,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突破性技術的發展。如何平衡基礎能力培養與新技術應用,以及AI是否真正賦能、或反而限制創意的深層思考,值得更多專家一起探索解決的難題。

相關文章

參考資料

  1. 台灣師範大學「生成式AI之學習應用及參考指引
  2. 台灣大學「生成式AI工具之教學因應措施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