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摘] 維基媒體基金會 (Wikimedia) 的集體討論指南

 維基媒體基金會 (Wikimedia) 的集體討論指南

https://www.wikimedia.de/playbook/

台灣維基媒體協會出版的維基通告,提到

「維基媒體德國分會出版 Good Enough is Perfect - A Wikimedia Playbook for collective deliberation,總結德國分會主辦今年維基媒體峰會3日實體工作坊的方法與步驟,並集結成指南手冊。提供了設計和促進集體討論與審議流程的指引,供團隊討論、評估和決定其對策略或治理主張的立場共識。」

裡面提到很炫的 IDOART 框架:

IDOART 是以下各項的縮寫:

● Intention (意圖): 我們為什麼在這裡?目標是什麼?我們為什麼要這樣做?
● Desired Outcomes (預期成果): 我們希望在本階段結束時達成什麼目標?
● Agenda (議程): 我們將討論哪些重點,以及討論順序為何?
● Roles (角色): 與會者分別扮演什麼角色(例如主持人、參與者、計時員)?
● Time (時間): 本階段需要多少時間?

此外,你還可以在階段層級的 IDOART 框架中加入 Materials(材料)項目,成為 I DO ART, MATE。 彙整所有階段的 Mates,即可概覽整個流程所需的全部材料。


我覺得不錯的是「光譜線」 (Spectrum Lines) 練習活動:

「讓參與者根據他們對某個問題的回答,站在房間的不同位置,以視覺化的方式呈現參與者之間的多樣性。這個活動可以讓參與者更了解彼此,並促進包容和理解。」例如:「如果你住的地方距離這裡只有 5 分鐘路程,請站在房間的這一邊。如果你從世界的另一端飛來,請站在房間的另一邊。如果你的情況介於兩者之間,請站在相應的位置。」、「你參加過幾次峰會/會議?」、「你對治理有多熟悉?」等等。透過這個活動,參與者們可以快速了解彼此的背景和經驗,並找到共同點,從而更容易地建立連結。

另外一個是「模板海報」(Template Poster) 的設計:

使用模板海報收集參與者對提案的回饋意見,並將回饋意見分為四個主要類別:

● 慶祝 (Celebration): 這個分類鼓勵參與者首先表達他們對提案的正面評價和欣賞之處。

● 改進 (Improvements):這個分類用於收集參與者對提案的具體改進意見,例如如何讓提案更清晰、更完整、更可行等等。

● 阻礙 (Deal-breakers):這個分類用於收集參與者認為提案中存在哪些重大缺陷或問題,可能會導致他們無法支持或接受該提案。

● 其他 (Beyond the Charter):這個分類用於收集參與者提出的其他想法或建議,這些想法可能超出了當前提案的範圍,但仍然具有參考價值。

透過模版將資訊結構化,方便與會者的整理和比較,並聚焦討論。

備註:使用 NotebookLM 整理,人工確認。

留言